□南京 李华
出差去广西南宁,忙碌之余,与同行的同事相约寻觅一家当地特色小吃。其中一位同事的大学同学,就在南宁,接到电话,立即决定带我们去一个能喝到正宗恭城油茶的小饭店。
小饭店门面不大,只有五六个包间,却装饰精致。墙上张贴着许多精美的图片,包间里一面墙上满眼红彤彤的柿子,喜气得很。还有一面墙,粘贴了许多网络语言,俏皮却又实在:又有油茶又有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恭城油茶我喜欢……甫一进入,你就会被独特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有客人进店,一位个子不高的老大姐连忙前来招呼大家,她身上的红色T恤红得像柿子一样。店门旁摆着一套打油茶的工具:一个带凹槽的电磁炉,一口带把柄有嘴的生铁锅,一个特制的“7”字形木槌,一个带长柄的特制滤器(茶叶隔)。老大姐坐了下来,戴上口罩,为我们演示制作传统的恭城油茶。只见她用热水将茶叶泡软洗净,将茶叶、生姜、花生、蒜头等放入茶锅内,置于炉火之上,然后用茶槌反复捶打,力度适中,且有韵律,“橐橐橐”的声音均匀且富有节奏。锅热放油,与茶姜一起炒至微香锅底微粘时,再倒入开水,茶锅内立即冒起无数的水泡,茶香四溢扑鼻,用茶叶隔过滤去渣,一碗浓郁喷香的油茶即成。
众人被此新颖独特的油茶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端碗品尝起来。然而,恭城油茶入口的经历是难忘的,先是微涩、微苦,过后才是茶香。那是一种沧桑的味道,有点曲折,就像经历了凄风苦雨,千锤百炼才呈现出来的生命之美。一位女同事皱起了眉头:“很不好喝啊。”
老大姐始终面带微笑,很是有亲和力,见我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品尝油茶,便娓娓道来:瑶族人喜喝油茶,一年四季不断。常喝油茶,可以除湿祛病、益气提神、健脾养胃。当地打油茶,讲究“合水”,即当地的茶、当地的水、当地的姜。桂北的恭城,土壤中富含硒,经常喝恭城油茶,可以延年益寿。恭城人,一天不喝几碗油茶,就觉得生活没有了滋味。喝油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婚嫁、庆典、聚会都少不了油茶。恭城人请客,通常只说“请到我家喝油茶”,即可意会了。恭城油茶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瑶族人民的传统饮食,还被誉为“中国式咖啡”,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2022年恭城油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恭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打油诗: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两碗,给它赐名“爽神汤”。油茶的配料,一般有葱花、香菜、米花、麻蛋果、馓子等,根据个人喜好,可全部放,也可选部分放。酥脆的花生、脆甜的米花等配料入碗,小葱花撒上,热腾腾的茶汤一阵冲淋,茶香四溢,趁着米花瞬间吸收茶汤的声音,米花未及软烂那一刻吃上一口,简直“赛神仙”。讲究一些的,会先将适量葱花置于碗中,油茶一冲,茶香、葱香四溢,懂的人,就知道有人正在享受喝油茶的乐趣了。“一碗苦、二碗呷、三碗四碗好油茶”,当地人喝油茶,通常会将第一遍到第四遍的茶混合倒在一起,遇到尊贵的客人,就只喝第二遍和第三遍混合在一起的油茶。制作油茶的材料也很有讲究,一定要用本地谷雨时节产的茶叶嫩芽带一点茶梗制作的茶叶,一定要用本地的小姜、本地的蒜头。
听了老大姐的介绍,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一口苦涩,继而回甘,和着配料的香脆可口、甜糯适宜,立时全身通透、神清气爽。油茶还有消食的功效,先说要“三碗不过岗”的一位男同事喝了六碗,也不觉得胀腹,之前皱眉头的那位女同事,竟喝了五碗。
有同事问得仔细,萌生了购置一套器具,回家以后每天打油茶喝的想法,于是几个人与老大姐加了微信。大家惊讶地发现老大姐的微信名竟然是“卒子”,问起来,老大姐说:“中国象棋里小卒子是最不起眼的,只是一枚普通的棋子,却不可或缺,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尽力地推介恭城油茶,为家乡作贡献。”我们纷纷投去赞许的眼光,为老大姐的低调和从容点赞。恭城油茶是传统饮品,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这位老大姐,的确不起眼,但从她如数家珍的叙述之中,你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对家乡的热爱,对油茶的热衷。她平凡中现自信,平复间见坚毅,不卑不亢,从容淡定,做人的谦卑和为家乡振兴做努力的执着,使她的身上透露出一种不俗的人格魅力。我们遇到这样一位老大姐,是确幸的,恭城有这样一位“卒子”,是确幸的。
恭城发展需要这样的“卒子”,每个地区的壮大都需要这样的“卒子”,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卒子”,这样过了河的 “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