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副刊

零拷

□南京 李泳

“零拷”,最开始出自沪语,其实就类似于现今商家散装、拆零卖的意思。许多年前的一些糖烟酒店可以“零拷”,有些宾馆饭店外卖部里也可以“零拷”。

那时用来“零拷”的啤酒柜通常有一人多高,往往两个柜子拼在一起,大约有二三米宽,柜门下都有一个精致的水龙头,有顾客前来“零拷”啤酒,店员便会用一个大号的塑料杯接酒。每年尤其到了夏秋时节,店家啤酒的“零拷”生意好得出奇,许多店家时常出现售罄的盛况。

那时“零拷”啤酒才6分钱一杯,用的杯子和现在的扎啤杯差不多,大多是半升左右的塑料杯。特别是到了周末,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市内几家国营大饭店门前排了长长一队手提铝制水壶前来“零拷”啤酒的市民,一水壶正好装10杯啤酒。买到的,个个喜不自禁,提着水壶乐颠颠地朝家走。

除了啤酒可以“零拷”之外,酱菜之类也是可以“零拷”的。酱菜不是像现在超市里用玻璃瓶整装或是塑料袋真空包装的。那时包装通常采自南湖里的荷叶。每到夏季,人们会把新鲜干净整齐的荷叶采摘下来晾晒,然后趁着早上有露水的时候把它们收集起来打包成捆。由于荷叶表面有露水时韧性好,不易折断,有人来收购,再卖给商贩用来包装小吃和熟食。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娃,夫妻俩收入又少,家庭经济负担重,往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尤其吃饭时端上餐桌的菜肴非常单调。记得当时我家住的那个大院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三个弟兄姊妹,其中老三特别早熟且聪明伶俐,正在读中学,大家都叫他“小三子”。他父母和兄弟姊妹白天上班干了一天,晚上回家感到身体疲乏,做母亲的煮上一大锅稀饭,再蒸上一锅馒头,然后派刚写完暑假作业的小三子到附近酱园店“零拷”些酱菜回来下饭,而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居然能够用母亲给他的一角钱,“零拷”来五六种不同花色的小菜、其中有南湖菱、平湖糟蛋、漂篙苣、螺蛳菜、玫瑰大头菜等等,端上夏日的餐桌,五颜六色,赏心悦目,且咸甜搭配,非常下饭。

要知道,小三子当时花上区区一角钱,兼样“零拷”来了五六种酱菜,店员从坛子里一份份夹菜出来且不说,光一份份上秤,需要花去店员多少时间与精力?

“零拷”,“拷”的是习惯,用的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