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芋”色生香

□南京 韦东宁

天凉好个秋,漫步街头、小巷,不经意间,你会被一股熟悉的味道牵引,那弥漫在鼻尖的馨香,正是苏轼眼中的“一饱忘故山”,想起了家乡的山芋。

山芋,家乡话里也叫“山萝卜”。它浑身是宝,其叶、其茎、其根,既可入菜,也可作饲料,还是物资匮乏年代的果腹之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作“薯粮”,乡亲们则夸奖“一季山芋半年粮”。

山芋生长在丘陵山地,流传在家乡的民间故事里,又称它为“山遇”。相传大禹带领民工治水,苦于缺粮乏食,这时人们看见猪从土里拱出块根,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就将这种块根刨出来,洗净后嚼食,感觉味道蛮好,于是大伙就天天用它充饥。因为这种块根是大禹治水时在山上发现的,禹王就叫它“山遇”,后来不知何时改叫“山芋”了。

山芋好养活,它不争地、不争肥、不争水,再贫瘠的土地也能藤蔓葱茏,结出丰硕的果实。挖山芋既是体力活,也讲技巧。把山芋藤清理到一边,目测有山芋的地方,一锄头下去,把土刨开,一把拎起,一个个可爱的山芋就蹦跳出来了。

山芋,用途广泛,农家的这一寻常之物,在勤劳的人们巧手里总能变出百般滋味。采挖出的山芋洗净、削皮,加工成山芋粉。晾晒好的山芋粉加水,搅拌成粉浆。农家土灶烧旺火,放上铁制的蒸盘,刷上菜籽油,倒入粉浆。不一会儿,氤氲缭绕中,一个个小气泡争相探出脑袋,急吼吼地宣告可以起锅了,这是粉皮。随后将粉皮悬挂冷却,等到略微发硬,就可轧出粉丝。

山芋粉丝,可炒可炖,来自大地的馈赠,至纯天然,爽滑筋道。在农家看来,一个踏实安心的冬季,总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芋粉丝开始。它朴实无华,就像菜园里再普通不过的萝卜和青菜,各有所爱。

山芋丰收季,山芋糖也甜蜜登场了。山芋糖的至味,关键就是一个“糖”字;而“糖”,来自于山芋和麦芽的联姻。熬糖是一项技术活,从山芋切块、煮熟成泥,到麦芽发酵、滤汁熬制……十多道工序,全靠一双巧手拿捏、把控。熬好了山芋糖稀,就可制作山芋糖了。将糖稀倒入锅中,加适量白糖以调节成品脆度,继续加热、搅拌,在糖浆泛起白沫时,再添加一定比例的红糖,糖浆很快变幻出迷人的色泽。持续添柴加火,糖浆如江水翻腾,趁热反复打浆,直至色泽变为褐色……

糖浆终于成形,等候在一旁的炒米也已急不可耐。炒米与糖浆牵手,欢快地在铁锅里跳跃起舞,接着走进木制的糖箱,接受滚筒的推压洗礼,再经过脱箱、切片,山芋糖新鲜“出炉”。曾经,做山芋糖是农家迎接新年的“保留节目”,节俭的人家甚至一直吃到端午节,那一坛坛香甜里,藏着时光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在家乡人的食谱里,山芋还可做成美味麻条。山芋去皮切块入锅,加入适量冷水,盖锅焖煮。掌握好火候掀起锅盖,热气升腾中,山芋金黄一片,十分诱人,再撒上黑白芝麻,更添山芋香味。

山芋麻条,顾名思义,主料为山芋,配以芝麻点缀。过去,农家用它招待亲朋好友,留下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煮烂的山芋捣碎压成薄饼状,摊铺在竹匾上晾晒三四天,再用剪刀剪成一个个长条形状,再晾晒十多天,此时的山芋麻条内,水分大多蒸发,下锅油炸,香香甜甜,酥酥脆脆,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这是岁月留香从未改变的味道。

天地无私生万物,劳动创造美食,那是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留下了我们成长的影子。如今,山芋不再是人们的主食,但山芋却永远活在了感恩它的人心间,时常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