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因为理解,所以包容

《历史的教训》 [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 著 倪玉平、张闶 译 上海三联书店

□陆远

坊间有句名言,“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句话流传甚广,却没人能说清它的来源,尼采、罗素、黑格尔,甚至鲁迅、沈从文,都曾被当作首开金口的作者——这本身大概就是历史记忆纷繁复杂的一种表现。话说回来,教训也好,启示也罢,我们总希望能从历史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精神遗产,才不枉人类七八千年文明演进的蹒跚历程。

问题来了,谁够格做那位历史的“代言人”?

古今中外,自命不凡好为人师者不在少数,大多要么轻浮谫陋要么古板艰涩,令人望而却步。在我看来,既能从历史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又能古道热肠金针度人,至少得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渊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万物皆备于心;二是慈悲,懂得再多看得再远也不会总想着板起面孔教训人。所幸,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是这样的人。

杜兰特是20世纪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学家,据说他不到10岁读完了6卷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2岁自编“世界文学史列表”。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杜兰特一直以讲授哲学史为业。41岁那年,一位出版商偶然听到杜兰特讲解柏拉图哲学的片段,执意请他撰写一本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这本被作者估计“最多只能卖出1000本”的《哲学的故事》,在出版第一年就被加印了22次,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哲学风潮,也让经济并不宽裕的青年讲师实现了财务自由。那以后,他以莫大的毅力和勇气,在杜兰特夫人的协助下,如超级马拉松般持续近半世纪完成了鸟瞰人类历史进程的11卷本巨著《文明的故事》。即便与此前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同时代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此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相比,《文明的故事》也足以令人称道。季羡林先生说,杜兰特“冒着专门史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在同题著作中,“在结构庞大、语言优美、见解深刻、影响广泛等方面,目前还没一部可与之相比”。《文明的故事》终卷完成之后,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理解,杜兰特夫妇浓缩《文明的故事》各卷精华,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地理、生物、经济、种族、人性、宗教、政府、战争、道德等各种要素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史的独到见解。

杜兰特是哲学家约翰·杜威门下弟子,却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实用主义,成为文明观念的捍卫者。《历史的教训》开宗明义,陈明“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他所谓的“谦逊”,就是要海纳百川,在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本质及其成长历程特征的基础上,以“了解之同情”包容地对待各种文明形态、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政治制度和各种民族文化。前者需要冷峻的目光,后者需要温热的心肠。比如,他一方面理性地认识到生物本性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个体和国家一样,用醒目的粗体字记下我们的天性:好勇斗狠、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另一方面又谆谆告诫,尽管“战争是国家间竞争的最高形式”,“竞争的终极形式”却是合作,唯有合作才能维护文明的持续发展。

作为古典人文精神的继承者,杜兰特并不满足于单纯分析各个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在末一章中,他提出真正思考的宏大主题——“真有进步吗?”他写道:“进步仍然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知识和艺术的增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遗产在增多,接受遗产的人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升。”也就是说,进步不可能脱离历史,不存在与历史决裂的进步。

《历史的教训》以无数历史学家都会被诘问难题开篇,“你们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而在本书结尾,杜兰特给出了答案:“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也就是说,作者追求的,是历史对文明的保存、记忆和薪火相传。这样的气度和境界,值得尊重。

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耕耘。《历史的教训》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