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文心映月

□南京 刘月雄

那年栖霞山采风,正是银杏黄,枫叶红,秋叶斑斓时。何其有幸,得王霞老师邀约,又跟着诗人吴其盛,认识了徐廷华、杨清生、易荷生几位老前辈。

那是栖霞作协为诗歌征文获奖者办的活动。集合的车上,大家说着外地方言夹带的普通话,你来我往,聊得不亦乐乎。下车后,吴老师很有兴致地说起一路上听来的快乐,他的眼里住着笑,温和里藏着无限的热爱。

“他们大概没来过这儿,怎么会写得好?”我不免疑惑,吴老师笑眯眯地说,诗歌的想象往往胜于眼前所见,《岳阳楼记》不就是这样的千古名篇?后来听过吴老师的诗歌讲座,他赠我两本诗集,《心是一盏灯》《过眼的不是云》。果然,想象犹如他灵感的翅膀,翱翔于诗空文海,亦是心灵的灯盏,照亮他热爱的所有。那些匆匆过眼的城巷景象与世事沉浮,在他诗意唯美的打磨下,已然成为“生命的风景和动静”。城墙“围护出一座/硕大的石质香炉”,居中的紫峰大厦“成为一炷通天高香/白云飘然而过/留踪和平博爱的轻烟”;梧桐落叶“用或疾或徐的告白/表露深含绿意的别情/那随风飘散的/是一封封写给春天的情书”;栖霞红枫“导演生命激情澎湃的盛典”……

他的散文《那时学诗》,回忆年轻时上诗歌培训班,他们上课几乎没有走神的,下课也在谈诗,课后的夜晚,“在橘黄的路灯下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到夜里十一点多才不得不分手回家”,那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走远,他对诗的爱依然炙热如初。

见到徐老师,我很激动,时常在报纸副刊上读到他的文章,其文质朴而精深,令人回味无穷。瘦小的他,话不多,仿佛含在他打皱的笑纹里,尔后述诸笔端,源源不断。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散文和书评领域笔耕不辍,几乎每两天就有文章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生活里的一点一滴,一什一物,都被他写得别有意蕴:画工在城市的建筑墙上作画,是在“酿造生活的蜜”;“每片树叶都曾经灿烂过”,落叶告诉人们,“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爬墙虎“释放着生命无限的张力”。

职工作协成立的那天,我又见到了徐老师,握着他的手,冰凉凉的,忙问他,说没事。想来,他的热情和心思都沉入到文学写作上了,为此而心无旁骛。他的文章,那些名人轶事、诗词歌赋,常常信手拈来,串联一起,就像他笔下的爬墙虎,“枝枝蔓蔓都盈满精气神”“显现出生命的无限张力”。《青菜》在平常日子的烟火里,加了名人掌故和诗文的配料,被烹炒得不同凡俗。落过霜的青菜很好吃,到了春天,青菜会起薹,“菜薹是吃青春饭的,过了这段日子,再疯长也没人搭理了”,其文思简直妙不可言。

那天,在栖霞山,我们跟着大部队浩浩荡荡,路旁的银杏、枫叶,绿中带黄,红褐相间,或黄灿灿,或红艳艳……在枝头上缤纷。

不久后我们还建了个文友群,吴老师取名为“文心映月”。他们为文之痴迷、之用心,仿若那一树树秋叶,绽放出对秋天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如同月光永远映照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