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孔繁勋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冰清玉洁,纯贞高雅。每年从二月中下旬开始,梅花在严寒中逐渐绽放,南京便进入了赏梅期。
南京人十分爱梅,喜爱植梅、赏梅、画梅。溧水的傅家边、玄武湖公园、明孝陵的梅花山、梅花谷,这些都是南京人常去的赏梅胜地。而雨花台梅岗上的梅花园则另有一番意境与韵味,它小而精,相对安静得多,也许是因为深藏在雨花台的后山上,鲜为人知。
二月下旬,在一个冬阳高照的周末,我欣然前往梅岗。走进雨花台北大门,向左拐上一条细窄的山道,拾级而上,穿过著名书法家季公先生(季伏昆)题写的“二泉后山景区”几个大字的门楼,沿着山坡继续向上,经过“杨邦乂剖心处”的墓冢,再前行一百多米,转折下坡,便是梅岗上的梅园。
此处的梅园,与别处相比实在不大,十分钟便可转完,但园子很精致,也很有特色。梅树根深枝粗,花色艳丽,香气诱人,有红的、粉的、淡绿的、浅黄的,可谓五颜六色竞相艳,姹紫嫣红露春色。我徜徉在花海里,一边尽情观赏,一边想着,这里的梅花何其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雨花遗珍》一书介绍,在东晋时期,胡人压境,老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将军带兵抵抗,屯兵在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梅赜将军,便在山岗上建起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形成一片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林分别被称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在梅园的东边,沿着山路向上走,不远处建有一亭子,叫“木末亭”,这三个字也是季伏昆先生书写。“木末风高”一景,在明、清两代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不大的梅园中间,有一条L形长廊,把园子一分为二。西园梅花丛中立有一飞檐翘角的亭子,写有篆体字“知春亭”,古人有诗云:“野梅空自落,山鸟暗知春。”梅岗上植被茂盛,生态优良,在春风吹拂下,梅香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鸟雀,让这里的梅花更有生机。沿着长廊由西向东,“寒春轩”三个篆体字便映入眼帘,同样也有一副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梅花的知音除了“岁寒三友”和飞来唱和的鸟雀,是否还有你我?在长廊的东头便是古色古香的“问梅阁”,元末明初诗人王行有诗云:“阁中人独坐,阁外已梅开。春信何须问,清香自报来。”写出了梅岗梅花的风姿卓韵。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香,在深夜、凌晨之时为最,因为此时气压低、游人少,绽放的梅花,经过一夜的沉积、聚集,其香气更为浓郁。梅岗上的梅花除了清香之外,似乎还有着一种异样的风骨。那朵朵梅花绽放在枝头,迎风寒而不屈,冒霜雪而不怕,凌地冻而不畏,始终乐观向上,透出一股脱俗不屈的傲骨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