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霸州 王英
儿时,家乡曾经河流密布,到处是野藤般乱缠的沟渠河塘,每年惊蛰过后,河水化开,就到了吃“开河鲫鱼”的时候了。
水里最多的就是鲫鱼,雨水、惊蛰节气的鲫鱼肉质细嫩,丰腴肥美,因此家乡留下这样一句老话“开河的鲫鱼比肉香”。
那时人们捕鱼大多选在忙里偷闲的晌午。某天吃过午饭后,父亲背起家里的那张撒网,我和弟弟抬着水桶随他一起朝村外走去。父亲背的撒网因为网线被猪血洗过的缘故成青色,网的下面是手指粗的钳坠子,一个挨着一个,有三十来斤重。
父亲走到一处沟边,并不着急下网,而是一边踱步一边仔细地观察,看水面有无水花、水浑不浑,以此来判断沟里有没有鱼。也看沟里有没有树杈、树枝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以此来判断撒网后会不会把网划烂或缠住。当判断可以撒网后,父亲便把网一圈一圈地盘在左手上,坠子快离开地面时,父亲用右手一点一点地从中间握住网。之后父亲背对着水面,以右脚为轴迅速地转动,然后拼尽全力将网抛向空中,被甩出去的网在空中均匀散开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在坠子重力作用下齐刷刷地落入水中。待坠子完全沉入水底,父亲开始不紧不慢地往上拽手里的绳子。
此时网里的鱼仿佛已察觉到了危险,为了逃生便四处乱撞,掀起的波浪层层四散,激起的水花朵朵溅开。网上来的鱼父亲只要长成的大个鲫鱼,其他的都放生回水里。两三网下去,水桶里就有半桶活蹦乱跳的鲫鱼了。那个年月根本就不是先用油把鲫鱼煎一下,而是把加工好的鱼直接放到开水锅里,撒上点盐、醋与酱油、生姜和大蒜,待到锅热了的时候,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成团,贴在锅周围,锅里的鲫鱼熬熟了的时候,玉米饼也熟了。香味儿馋人,一家人吃着饼子和鲫鱼,咸是香,腥也是香,一口饼子一口鱼,感觉日子就像鲫鱼的味道一样诱人。
对家乡人而言,开河的鲫鱼不仅仅是一道美味,因为“鲫”与“吉”谐音,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吃鲫鱼,不仅寓意着吉庆有余,更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