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梅花果

□南京 胡剑明

春意渐浓,早期的梅花陆续开罢,而晚梅尚有余韵‌。植树节,陪外地诗友游南京东郊梅花山寻梅,见到疏影横斜的枝头长出了久违的叶子,有游客在梅花树下捡拾一种果子,有青色有黄色,一问方知,他们捡的果子叫“梅花果”,又称“梅子”。想来是我孤陋寡闻,只知道,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以其高洁、坚韧、不屈不挠的品格被世人所欣赏赞美,竟然不知道梅花开罢,还能结出果实。

“梅花果”其名也有诗意,我为这一新的见识欣喜,也捡了二三十几个,给友人带回作个纪念。果子球形,如鸽子蛋大小,外表呈青黄或绿白色,表面有些绒毛。当我咬开果肉,有些酸涩之味,果核为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头,两侧微扁,并不光滑,表面有蜂窝状细孔。回来后,专门打电话问了园林专家,得到的答复是,梅花树属于花果类植物,结果是正常的。他说,果实的形成需要受精作用。梅花树开花时,雄蕊中的花粉会落在雌蕊上,从而形成种子,只有经过受精作用的梅花,才可能结果实。

而往往是,由于梅花的花骨朵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遇霜雪冰冻等气候,梅花花朵凋谢或掉落,而无法“受粉”。因此,游人探梅往往只闻其暗香,少见其真果。此外,不同品种的梅花树,结果实的情况也不同。一般来说,“果梅”类的梅花树,结果实的可能性高,而“观赏”类的梅花树,则更侧重于观赏价值,结果实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而冬天我们在梅花山看到的,多为观赏类的梅花树,所以往往会忽视“梅花结果”这一原本存在的自然现象。

专家还告诉我,虽然果梅的果实可以食用,但食用前,应确保果实来自公认的“食用梅”品种,并了解正确的食用方法,如盐腌、糖渍等,以确保安全‌。此外,人们常说的“腊梅”,即腊月开的梅花,其香浓郁悠长,但它不属于“梅果植物”,果实当然也不宜食用。

我原本仅知道“一花一世界”,就像人之芸芸众生,都带着各自境遇的故事。在我过去的认知中,梅子和诗意的梅花,似乎根本写不到同一个故事里,经过这次“三月寻梅”的相遇与考据,我感动了!梅花和梅子,观赏与食用,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诗意和价值。

同游的南京诗人刘晓先生感慨道:“何处惊鸿到忘归,春风几度梦依稀。暗香高远生骄子,不赖呻吟待雨肥。”未能观赏到“满山梅花”的诗友,回去后发来微信说:“诗友寻梅忘归,春风似在相催。幸与梅花之子,同沐落日余晖。梅花果如此丰润,被游人喜爱,冬梅春实与春华秋实一样,让我们领会了梅花生长不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