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葱白留香

□安徽芜湖 蒋卫恒

每年初夏前后,就是挖小野葱的好时节。休息日,外出钓鱼,看到田畦上成片的小野葱,绿油油的,这里一簇,那里一簇,长势喜人,后悔没带上工具,不然当天可以双丰收。

小野葱,学名薤白,俗称藠头。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地均产,普遍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其耐旱、耐瘠、耐低温、适应性强,喜较温暖湿润气候。

薤白全身都是宝。《礼记》记载用于调味,《薤露》称其为汉代挽歌,宋代文人赞其养生价值。嫩叶及根茎可炒食,根茎还可腌着吃,是早餐的调味小菜,具有脆嫩可口的特殊风味。除营养丰富外,它还具有一定的中药特性,民间称“菜中灵芝”,有一定的食疗与保健功能。

小时候,我常去姥姥家玩,那里有个叫黄龙的山。姥姥家屋后就是山坡,上面长满了小野葱。每到四月,姥姥常带着我,挎上小竹篮,握着小铁铲,在山坡上挖小野葱。“姥姥,这里又有一片!”姥姥总慢悠悠地、轻轻地扶好那细长的葱叶,在离根一寸的地方铲土。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拿着铲子挖土,却总会刨断葱根,“傻孩子,铲子得离半拃远!”姥姥边说边用铲柄戳我的脑门,“这样不易断根,那小葱也是有生命的。”

不大一会儿,篮子就满了。姥姥说:“这小野葱,跟家蒜是亲兄弟。根能吃,叶能炒,籽还能入药。”看着山坡上还有许多小野葱,姥姥说:“那年闹饥荒,山上的小葱被挖得精光。地里也得留种,不然明年吃啥?”

挖出来的根茎头白生生的,像刚出窝的鹌鹑蛋,根须上挂满了潮乎乎的土腥气。姥姥说:“小葱能治胸闷咳嗽。去年你表哥喘得厉害,就是我熬这玩意儿治的!”说话间,溪水把根茎上的泥星子都冲净了,白玉似的。中午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一盘鸡蛋炒葱叶,洗净的根茎则被姥姥晒在屋后。

后来姥姥去世了,我也再没回过那座山。现在看到这小野葱,突然想起姥姥挎着篮子的背影,缓缓地走在山间小道上,似那遍地的小野葱,默默地生活在无人看到的地方。

现在城里人叫它野葱,味道没变,挖的人少了。我突然想,是不是该找个周末,带着夫人回趟后山?说不定那片野葱地,又长成翡翠似的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