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县城的“小站”

□扬州 李清

从老家乡镇返回市里,途中经过县城的汽车客运站。这座前几年新建的客运站相当气派,有着高大的穹顶和宽敞的候车大厅。大厅内只有寥寥数名乘客,显得格外冷清。望着眼前的景象,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多年前那个常常乘车的“小站”。

“小站”主要运营乡镇班车,仅有少量长途客车停靠,而几百米外,另有一座以长途客运为主的“大站”。在到县城读高中之前,我很少有机会来到县城的“小站”,印象中仅有两次,都是老师带着去县城参加数学竞赛。车一到站,我便被老师匆匆领着出站,根本来不及仔细打量它的模样。考上高中那年我14岁,父亲陪我从镇上乘车来到“小站”,出站后,一座在建的超过十层的大楼矗立在眼前,一直在小镇生活的我们何曾见过这般高楼,一下子便晕了头。父亲犹豫片刻,最终咬牙花了四块钱,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将我送到了一公里外的县高中。

后来,我每次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都是从“小站”乘车。只是,每次从“小站”下车,瘦弱的我都要用肩膀扛着40斤重的米袋,一步一步地走向学校。而回家时,在“小站”的候车室里,看着柜台里那些飘香的食品,我只能咽下口水,一次都未曾买过。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空飘着大雪,放学后,我和一位同学早早赶到“小站”。令人沮丧的是,前往我家乡小镇的班车因雪停开了,我顿时不知所措。同学的家比我家近不少,可以乘到中途邻镇的车,让她的家人来接她。我归家心切,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便也买了和她一样的车票。下车后,我们一起步行了一段路,很快,她就被家人接走了。我继续独自前行,心想走点路也无妨。可没想到,那十来公里的路,在雪中显得格外漫长,我艰难地走了两个多小时,天都黑了才到家,又冷又饿。到家后,父母发现我的脚底磨出了两个大水泡,心疼不已。

再后来,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多次从“小站”乘坐长途车,对站里的布局和设施了如指掌。每次一到“小站”,心中便涌起一股亲切感,感觉马上就能到家了。后来,我发现从小镇附近的公路上直接拦车更方便,家乡通了铁路之后,我更多从外地直接坐火车回家,从“小站”乘车的次数越来越少。新客运站建成后,我更是彻底告别了“小站”。

在新的客运站里,我看着整洁的候车座位,闪烁的电子显示屏,还有空荡荡的售票窗口,有些神思恍惚。这里的条件设施,显然比当年的“小站”好了许多。但在这里,我找不到一丝记忆中的影子。只有当年那个拥挤、嘈杂且有些简陋的县城“小站”,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是我人生旅程中重要的坐标,承载着无数青涩而难忘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