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圈”外的母亲

□甘肃金昌 吴玉琴

清晨,打开手机,我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考试通过的消息。上班路上,按捺不住心头波涛汹涌的喜悦,我点开朋友圈,写下一段饱含辛酸、感恩与自豪的“小作文”,想在朋友圈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

暮色四合时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早上发的朋友圈动态。“点赞和祝福一定像满天的星星一样多吧?”思忖间,我迅速点开朋友圈。完全出乎意料,点赞的人数竟然没超过十位。

“难道我无意中设置了部分可见?”我不甘心地点开朋友圈权限,上面赫然显示“公开”。也可能是我发朋友圈太早了,大家都在睡梦中,没看见。我安慰自己,心里一阵阵涌起比夜色还浓郁的失落。

这一年,生活、工作和考证的多重压力像身后有人挥舞着锋利的大刀在追赶着我。白天没有半点空闲时间,考试的复习只能放到晚上。一年来,我几乎没在12点之前睡过觉,早上闹铃始终定在5点。纵是这样忙,我依旧怕冷落朋友圈,在休息的间隙见缝插针地翻翻朋友圈,为别人发的朋友圈点赞。

点开朋友圈前,我笃定地认为:我的辛酸、我的努力、我情真意切的倾诉,一定会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获得众多的鼓励、安慰和祝福。而此刻,朋友圈的我,犹如独自一人置身于这星光闪烁却凉意袭人的夜晚。熠熠的星光是朋友圈遥不可及的“朋友”,而自己要面对的,是灯影里寂寥的小路和夜晚的风里扑面而来的沙尘。

被沙尘、孤独和落寞严严实实地裹挟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回家,却意外发现,母亲满脸笑意站在门口。

“不是说考试通过了吗,脸色怎么这么差?也是,这大半年你太辛苦了。我给你煲了鸡汤,快来尝尝。”母亲絮叨着,眼神来回在我身上“扫描”,又转身掀开砂锅盛鸡汤。

“妈,我自己来。”我像一棵被晒蔫的野草,有气无力地说。

“听玥玥说你考试过了,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看你,把自己熬得一点精气神都没有。不是我拉你后腿,年龄慢慢上来了,以后可不能……”母亲细细碎碎的唠叨声中,满是关爱,满是疼惜,满是深情。

母亲的话让我羞愧不已。因为,她是我刻意屏蔽在朋友圈外的人。我烦母亲唠叨,怕母亲担心,嫌母亲的“多管闲事”,而将她设置在我的“圈”外,不让她看我的动态。而这一刻,“圈”外的母亲却如寒冬里的一汪温泉,潺潺地浸润着我、温暖着我,不知不觉将心底的失意和落寞轻轻抹平。

夜深了,伴着母亲轻微的呼噜声,我记录下了自己一整天的心路历程。破晓时的兴奋、暮色中的失落、深夜里的温暖。我没有发朋友圈,而是轻轻地点了保存。是啊,有“圈”外的母亲朴素而深沉的守护,有无观众,我都会成为一个充实、丰盈、精神明亮的人。